第300章 春秋草木,颗粒无(2 / 4)

不但挽留住了江东境内的好些人才,同时也从外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的加入。

“正所谓,一江春水一江涛,一山更比一山高,江东之地人才济济,远非其他地方所能比拟!”

说罢,他还叹息着摇了摇头,却不曾想,周围众人皆惊讶的瞪大了眼睛。

前半句便已是不俗,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叫人心生奇妙之幻境。

但当听到后半句,在场的儒生无一人不听的热血沸腾。

就连那些个对文学不甚敢兴趣的武将们都莫名有种振奋热心之感。

好词!好句!

只是不知这是一首完整的诗词,还是单一的孤句。

鲁肃闭眼沉吟,每回味一次这诗句,心中便愈感通透。

“一江春水一江涛”这不正是江东建安的真实写照吗?

都说建安水系发达,这可不是再开玩笑。

江东地区水网密集纵横,是一个以长江和淮河为依托的多层次的防御体系:北有长江、淮河、桐柏山、大别山;东、南面都是大海;西线是巴蜀、荆楚的长江上游地区。

脑海中想着每日随处可见的碧海蓝天,山清水秀,景色宜人,光是这样,便叫他有种岁月静好的感觉。

再加上后半句“一山更比一山高”,诚如戏煜所言,这世间有本事的人不在少数,倘若他们真因为有了一点儿本事而沾沾自喜,想来定会被他人抛掷脑后。

是以,为了能叫自己变得更为优秀,唯有在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知的情况下,再去不断充实的自身!

而将其与前一句相结合,说的不正是他们江东的现状吗?

因为生活在一个景色恍如画卷般的地方,日子过的安宁,心中哪怕是有再大的志向,再高的追求,也会因为安静祥和的生活而渐渐迷失自我。

这个时候的大家,想必都很难对自身有个清醒的认知,更别提什么继续完成雄心壮志。

戏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便道破了他们江东的现状,当真不可思议!

这一句话,完全可以被大家当成警世名言,切实的告知众人,哪怕生活在一个安宁的地域,也万不可忘了自己之初心。

如若不然,一旦起战事,这些安宁祥和的生活便会在顷刻间被人摧毁,成为一片炼狱。

“不知诸位可知,自古以来为何有大把的文人喜爱怀念秋季?而儒生圣人又为何时常追慕晚春?”

戏煜的这个问题问的很是突兀,也相当奇怪。

在今日之前,郭嘉都不曾听闻过此事,现下一脸茫然,鲁肃等人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张昭,虽然身份地位较鲁肃更高,但因为之前去往下邳做客的乃是鲁肃,同此次下江东的北方众人更为熟络,故而反倒将谋士之首位的座椅安排给给了对方。

这或许和鲁肃凭一己之力促成了两方联姻之事也有几分关系。

见场面变得愈发安静,张昭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随即一展笑颜:“深秋乃是收获的季节,百姓们收割了粮食便意味着冬天不会饿死。”

“而晚春是大地复苏,万物苏醒,春暖开之时,是生命的起点,再加之天气凉爽适宜出门,故而便成了最叫人喜爱的季节。”

“手有余粮,哪怕天下打乱,百姓们也不会过于慌张,而在春季,种植粮食,也算是大家另类的新生!”

“能给天下人带来收获和新生的季节,自然备受天下文人墨客喜爱。”

张昭轻抚胡须,面带笑意,虽然年事已高,但精神抖擞,神采奕奕,颇有几分世外高人之感。

在历史上,他是一个能让孙策临终前托孤,专门负责为孙权处理政务,率群僚辅立新主,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与周瑜等辅助孙权稳定局势的存在,其本事不言而喻。

如若不然,孙权也不会在每次出征时,留张昭镇守后方,领幕府事,后来更是被尊称为“张公”。

听了他的话,周围众人皆露出一幅恍然大悟的表情,戏煜反倒是不忍笑了起来。

“张公此言在理,但未免过于片面,需知······草木有情,春秋含泪啊!”

他煞有介事的说着,言语中不乏深意。

在场的众人自然也不是傻子,只稍微一思索便明白了他的意思。

秋天在世间大部分人眼中既是一个收获的季节,又是一个萧瑟的时节,除去天下百姓们的感受,诗人更多关注的是自身情感的寄托。

秋天有一种悲凉肃杀的气氛,更能衬托作者的悲伤烦闷!

春天也是一样,诗人喜欢春天除了受到自然气候的影响,认为春天也代表着播种、希望、青春、生命,同样也自然而然地蕴含了诗人的情感内涵。

“诗人借助描摹春秋的季节变换和典型景物,来寄托自己的感伤情怀,此乃一众文豪独特的文化行为,却与尔等无关!”

“确切的说

最新小说: 全家流放:带嫂夫人们去逃荒 请公子出山 诱她失控 穿越大秦,打造最强经济体 大明:崇祯你且去,汝江山妻嫂吾照之 极品皇太子,我一人征服满朝文武 汉末雄风 救命啊,始皇帝能听到我的心声!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穿越民国之少帅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