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河大桥竣工后的庆功宴上,叶明注意到一个瘦小的年轻人一直站在角落,欲言又止。他记得这是工匠队里负责测量的学徒小李。
叶明笑了。他放下酒杯,从案几上抓起一把花生米排成直线:&34;传统测平地用水平法,但引桥有坡度。;他倾斜桌面,花生米纷纷滚落,&34;斜坡上量长度,必须考虑角度修正。
小李眼睛瞪得溜圆。;明天跟我去新工地,教你些新东西。
次日清晨,叶明带着小李来到城北一片开阔地。这里将修建一条连接官道的新路,直通正在扩建的码头。
他命人抬来几个木箱。打开第一个,里面是一台奇怪的工具:三尺长的木制轨道上装着一个可滑动的铜管,管中有水泡,两端有精细刻度。
老测量匠将信将疑地看着这个怪模怪样的器具。叶明调整好仪器,让小李通过铜管观察远处的标尺。
叶明笑而不答。这简陋的水准仪不过是在铜管两端加了凸透镜片,但对古人而言已是神物。他耐心教导如何读取刻度、计算高差,工匠们学得如痴如醉。
第二个木箱里是更古怪的装置:一辆小推车上竖着转盘和标杆,配有铜环和细绳。
叶明架好测距车,转动铜环,心算片刻:&34;二百七十三步半。小李,去步测验证。
小李飞奔而去,不久气喘吁吁跑回来:&34;侯爷神了!正好二百七十三步半!
老周的下巴差点掉到地上。
消息像长了腿,午时不到,工地已挤满看热闹的工匠。叶明索性办起现场教学,演示如何用直角器放线、用测距车算土方量。们眼睛发亮,老匠人则不时摇头嘀咕&34;怪力乱神&34;。
正当气氛热烈时,赵通判阴沉着脸出现了。
叶明早料到会有这一出。;赵大人来得正好。下官正想请教,按《工部则例》,官道坡度不得超过多少?
赵通判眯眼望去,土路平平整整,看不出所以然。叶明递过一张纸,上面画着精细的曲线和数字:&34;水准仪测得最大坡度十六分之一,完全合规。
待老通判走远,工匠们憋着的笑声终于爆发。;侯爷,您不怕得罪赵大人?
三天后,叶明正在衙门审阅工程进度,钱大有急匆匆跑来:&34;侯爷,出怪事了!这几天集市上突然多了许多卖竹器的商贩,专往工地凑。
次日,城隍庙前人头攒动。不仅本地工匠,还有不少生面孔挤在前排。叶明不但演示工具用法,还把制作图纸公开展示。当有人问为何如此大方时,他的回答让全场寂静:
掌声雷动。许多外乡工匠当场跪谢,有人甚至红了眼眶。谁也没注意到,围观人群中有个锦衣少年悄悄记录着什么,随后匆匆离去。
测量革命带来的变化立竿见影。新道路的修建速度提高了一倍,而且坡度平缓、转弯顺畅,车马行走极为省力。下水道的坡度计算精准,污水排放前所未有的通畅。的老匠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些&34;奇技淫巧&34;确实管用。
这天傍晚,叶明正在后院改良测距车,小李突然求见。年轻人手里捧着个木盒,紧张得直结巴:
盒子里是个迷你水准仪,只有巴掌大,但构造精巧,居然还带折叠脚架。
叶明眼前一亮。这个小改良解决了大水准仪在狭窄空间无法使用的难题。拍拍小李肩膀:&34;好样的!这才叫活学活用。明天起,你负责培训新来的测量学徒。
小李激动得说不出话,只是不断鞠躬。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叶明心中感慨:技术革命的种子一旦播下,自然会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