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叶明在安阳府的改革,朝廷有些人不满了,他们让叶明进京解释展示他的新发明,看看到底有什么用。
工部衙门前的广场上,彩旗招展。;天下工巧大会&34;的横幅在初夏的风中猎猎作响。
叶明整了整衣冠,深吸一口气。从安阳府到京城这一路上,武明堂给他讲了不少工部的门道,但真正站在这里,看着那些或好奇或敌视的目光,掌心还是沁出了汗。
叶明带来的三样工具——水准仪、测距车和改良罗盘被摆在红绸铺就的条案上,在阳光下泛着木与铜的光泽。周围已经围了不少人,对着这些古怪器具指指点点。
叶明正要解释,忽听一阵骚动。人群分开,一位紫袍玉带的老者在众人簇拥下走来。叶明心头一跳——正是工部尚书卢大人。
叶明领命。他先架起水准仪,请人随意在广场上立了几根标尺。当铜管中清晰显示出三十丈外标尺的刻度时,围观者发出一片惊叹。
比试开始。工部派出两名资深匠人,拉着浸过墨线的长绳,小心翼翼地进行传统测量。而叶明只用测距车在旗杆前后各测一次,再转动罗盘测了角度,便在纸上计算起来。
当差役爬上梯子实际测量后,全场哗然——旗杆实际高度正是五丈六尺三寸!
正说着,一个锦衣少年挤过来,正是当初在安阳府看测量演示的那位。;这是我那不成器的孙子卢瑾。瑾儿,还不谢过叶侯爷教导之恩?
少年恭敬行礼,却在抬头时对叶明眨了眨眼。
大会持续三日,叶明的测量工具引起轰动。离京前夜,驿馆来了位不速之客——正是卢瑾。
问答间,卢瑾的问题越来越深入,甚至问到了安阳工业区的布局。糊其辞时,少年突然压低声音:&34;侯爷,有人盯上你的铁矿了。郎昨日密会祖父,说要&39;征调安阳新铁&39;。
叶明心头一震。他的工业区确实在试验新式炼铁法,但消息怎会泄露?
带着满腹疑虑回到安阳,叶明却发现府城变了样。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城中央广场上搭起无数棚子,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叶明难以置信地穿行在集市中。这边有改良的纺车,效率提高一倍;那边有新式织布机,能织出更复杂的花纹。最热闹的是城南铁匠铺的摊位,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人。
人群分开,叶明看到一个意想不到的场景:铁匠铺的老张头站在一旁满脸骄傲,而操作演示的竟是他十六岁的女儿阿英!姑娘家毫不怯场,正麻利地组装一个古怪装置。
她拉动杠杆,三个夯锤次第落下,重重砸在地面的木板上。围观者齐声喝彩。
叶明仔细检查了这个装置。阿英不仅增加了夯锤数量,还设计了巧妙的连杆机构,使三个夯锤能循环工作。虽然粗糙,但构思极为精妙。
姑娘的脸顿时红得像秋天的苹果,老张头激动得直搓手:&34;侯爷,这、这不合规矩吧?
人群爆发出震天的欢呼。叶明被热情的百姓簇拥着,参观了数十种新奇发明。有自动数铜钱的匣子,有能同时播三行种的犁,甚至还有小孩设计的捕鼠机关粗糙但充满智慧的创意让他眼眶发热。
正当气氛热烈时,赵通判阴沉着脸出现了:&34;侯爷,下官有要事相商。
叶明心头一凛。卢瑾的警告应验了。
叶明快速浏览,发现上面只简单提及工坊生产民用建材,对炼铁和新矿只字未提。他惊讶地看向老通判。
这一刻,叶明突然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34;民心所向&34;。
夜幕降临,叶明独自登上城墙。远处工业区的炉火星星点点,城内集市的灯笼连成一片光河。他想起白日里阿英闪亮的眼睛,想起百姓们争先恐后展示发明的热情,想起赵通判出人意料的转变
叶明望向远方。技术传播的速度远超预期,随之而来的机遇与风险也将倍增。但此刻,他心中无比清明。
年轻工匠怔了怔,随即重重点头。星光下,安阳府的新一天,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