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7章二圣临朝
殿试的结果将于十日后在含元殿上昭告天下。顾宁熙征召八名翰林院学士,于宣政殿中一同阅看士子答卷。二百余份策问,每一位士子的文章都有三至四位学士判定,力求公允。顾宁熙每日守于宣政殿中,连日来一颗心尽数扑于此。午间光景,又是半日的忙碌,御膳房已备好午膳。翰林学士们用过膳,可在各自的厢房中休憩一个时辰,未时再继续评卷。这十日里,八位翰林学士不得归家,宫中另行供给住处。每人单独一间卧房,禁军时而巡视,以防他们私下有何交集。顾宁熙则抽闲暇回了一趟坤宁殿,阿姊已经在等她。宫中三月的宫务顾宁婉如数处置妥当,最终的账目移交顾宁熙。她拨了拨茶盏,道:“我这一份尚宫的俸禄,没有一分一厘是白得的。1”顾宁熙笑起来:“多亏了有阿姊。”
春闱过后她实在分身乏术,好在后宫风平浪静,她便暂且将宫务丢了出去。“陛下不在吗?”
“他晨起去仁智宫了。”
顾宁婉点头,便可以在坤宁殿中多留一会儿。她道:“殿试快有结果了罢?”“是啊,最快后日就能排出次序。”
顾宁熙留心着考生的籍贯:“此番入选的多数还是世家大族的子弟,寒门士子人数不多,且殿试前的名次多靠后。”科举考生来源有二,一为官学学生,即出自国子监、弘文馆与崇文馆;二为乡贡,由地方州府考核当地学生,合格后将他们送往尚书省参与礼部的科举考试其中官学学生占了九成以上,顾宁熙也曾是国子监出身。官学学生大多家世不俗,依靠祖辈荫封,资质平平者也可入国子监读书,再占据一个科考名额。
为真正地选贤举能,由天观二年始,顾宁熙想逐步提升寒门士子在科举中的比例,打压世家大族,尽可能给有学之士一个公允的机会。新的人才步入朝堂,大晋方能更欣欣向荣。此路艰难,任重道远,绝非一旦一夕之功。顾宁婉道:“那便要先兴州学与县学。”
平民子弟总要有入学读书的良机,才能再谈科举。户部能够拨付银两兴修学堂,地方州县也能筹措出银子。顾宁熙道:“不单要兴学,还要兴女学。”
昔年懿文皇后与姚皇后同办了惠文堂,专供女子读书。惠文堂虽未成气候,却开了大晋先河,有例可循。朝廷既要不拘一格录用人才,寒门子弟可以,女子当然也可以。中原大地饱经战乱,数不清的男子战亡在前线,家中往往是他们的母亲与妻子下地耕种,撑起门庭。
正因如此,本朝民风开放,女子的地位更胜于前代。朝中英才短缺,新的国之栋梁又何必只向男子中寻?“阿姊可明白我的意思?”
女子能入学,当然也能科考。先从世家大族的女郎开始,顾宁熙同时好奇,不知寒门士子与世家大族的女儿,权贵们更能接受哪一方入朝。女子走出后宅另博一番天地,纵然如今还如天方夜谭一般,但十年后、百年后,只要开始有女子能真正站上朝堂,后继者便会绵绵不绝,继往开来。顾宁熙会为之努力,她相信她的长姊能为先导,顾宁婉亦信任着她。姐妹二人相望而笑。
仁智宫中,御医方为太上皇诊过脉,开了一副宁神降火的药方。太上皇挥退殿中侍立的所有仆从,怒气未消,胸腔剧烈起伏。“开科取士乃国之要务,关乎社稷千秋!你怎能让一女子主持!陆祈安,朕把大晋江山交到你手里,你就是这般对朕、对万民交代的?”太上皇怒极,他是已经甚少过问政事。但宣政殿上皇后当众干政,任科举主考这般的荒唐事举朝皆知,如何能不传到他的耳中?“父皇息怒,保重龙体。”
“你要朕如何息怒?!”
本以为祈安立了宣平侯嫡女为皇后,定下国本,他便再无忧虑。哪成想陆祈安色令智昏,竟拿朝堂当儿戏,令后宫妇人指手画脚。陆憬神色平和,并未出言顶撞。可太上皇望着年轻的儿子,已然感到深深的无力。
时至今日,他的心腹朝臣或如他一般退居边缘,或重新效忠祈安。大晋朝堂已不是昔日的朝堂,他再奈何这个儿子不得。李暨端了汤药,陆憬亲自侍奉。
他猜到父皇会动肝火,故而亲身前来解释。“儿臣请父皇息怒。”他仍是这一句话。
用过汤药,待太上皇神色稍缓,陆憬方示意孙敬捧了卷纸上前。陆憬呈于太上皇面前:“父皇请看,此为殿试策问。”太上皇远没有到老眼昏花的时候,作为曾经的大晋之主,他当然清楚朝中弊病。只是许多事他已有心无力,只能悉心心栽培储君,留待继任者。这四道策问出得极为漂亮,或论边防,或察民生,或督吏治,或正教化,内外兼顾,针砭时弊,非对朝堂世事洞若观火不可得。太上皇何尝不知晓行卷的风气。但世家勋贵为定鼎大晋江山立下汗马功劳,无论是他还是蜀王,都没有办法彻底削弱他们在朝中的影响。太上皇赞许属试,唯一的不满无外乎是祈安令女子主考,把江山博美人一笑。“父皇,科举取士,元乐有何不可?”
“区区女子一-"太上皇脱口而出,却又想起祈安的皇后并非寻常的闺阁女郎,“但朝中人才济济,中书令也好,司空也好,翰林院掌院学士也好,谁不能更胜任此职?你何必让天下人议论纷纷?”陆憬目光落于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