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章金丝雀(十一)
“母亲等久了?”
顾宁熙匆匆自御书房赶回坤宁殿时,孟夫人已经喝完了两盏茶。怪她不好,记错了今天的日子,还以为母亲是明日再来。孟夫人关切道:"可是后宫有何事务?”
这几月入宫,她瞧熙儿忙碌不少,以为是熙儿有了协理六宫的权柄。顾宁熙含糊而过,横竖也差不多罢?
孟夫人为女儿欢喜,在后宫中单单有陛下的宠爱还不够,有了这一层权力便更妥当些。尤其她看着女儿,近来熙儿的精神明显比前时好上许多。宽慰之余,孟夫人心底只剩下最后一桩烦心事。熙儿入宫已有两年,却迟迟未有子嗣。
殿中无外人,孟夫人拉着女儿的手说体己话:“可让御医瞧过了,是否要再调理一阵身子?”
再不济,备个助孕的良方也好。
孟夫人眼底是实打实的着急,顾宁熙道:“许是机缘还未到。”正巧李御医就在偏殿等候请平安脉,为了让母亲更安心些,顾宁熙命人将他请了来。
果然就如太医所说,女子有孕须得天时、地利、人和,万事俱备还要等候缘分。
李太医在惠国夫人面前不曾提的是,前两年贵妃娘娘隐隐郁结于心,故而迟迟未能成孕。但近来已明显有好转之兆,兴许贵妃娘娘心境再开阔些,皇嗣便到了。
孟夫人的心放了一半,还预备着挑个黄道吉日去崇圣寺上一炷香,为女儿祈福。
陪母亲用过一顿午膳,未时光景顾宁熙又赶回御书房中。踏入殿中前,顾宁熙想起一事:“陛下可用过膳了?”孙敬正在发愁此事,见贵妃娘娘问起,忙不迭道:“尚未呢。"他小心翼翼瞥一眼殿中,“饭菜都热了两回了,陛下就是不曾传膳。”顾宁熙点点头:“那送进去罢。”
孙敬等的便是这一句话。有贵妃娘娘为他撑腰,他当然是不怕的。午间膳食并不铺张,惯例六菜一汤。其中的鸡茸菜心与翡翠虾球,是孙敬特意让膳坊为贵妃娘娘预备的。
陆憬本无暇用膳,见膳桌一声不吭就被抬入内,他正不悦抬眸时,顾宁熙坐到了他身畔。
她也不说话,就轻描淡写看他一眼。
陆憬默默将话咽了回去,放下了手中御笔。孙敬低头忍了笑意,赶忙为陛下盛了一碗燕窝炖鸡汤。顾宁熙才用过午膳并不饿,但她在旁盯着陆憬吃完,方才回到自己的书案后。
开春以来,她重新熟悉了朝中政务。她在后宫不过两年,从中央军制到地方区划,从官吏考核到重臣任免,朝堂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顾宁熙想若一下子将她扔回朝廷,只怕她还未必能适应。虽说眼下的日子比从前疲累些许,但每多学一分,顾宁熙的心便安稳一分。陆憬望着御案后聚精会神的人,不过三个月的工夫,元乐对朝中要务已经谙熟于心,对可用之人亦有了解。
他并不准备让她止步于此;他开始逐步将一些简单政务交由她裁断。最初只是为了让元乐安心,有自保的底气。但陆憬渐渐发觉,如此自己也能轻松不少。
许多要务元乐一点即透,不少政见更是与他不谋而合。陆憬看着手中批阅过的工部奏报,他早该想到的,他的元乐可曾是一甲的探花郎。
明月皎皎,今日有几桩军务要处置,不知不觉夜已深。陆憬合上最后一封奏案,起身走到顾宁熙面前时,她才察觉从书案中抬首。“在读什么?"他笑着问。
顾宁熙将书册转向他,陆憬顺着她所指的方向看去,纸上写着:“诸在军及在镇戍,无故惊众者,斩。”
顾宁熙求教:“为何要如此严惩?责罚军棍不可以吗?”她想军中条例总有其中道理,只是仍有些不解。天色不早,陆憬牵起顾宁熙的手,在回瑞和殿的路上与她解释:“一则是要强化军纪权威。严苛军法能使兵士敬畏军令,明白违令必死,从而上下一致,服从指挥。二则是要维护军阵稳定。作战须靠军阵协同,若有士卒无故喧哗或传播虚假消息惊扰众人,易使阵型动摇,譬如前军后退致后军恐慌。三则镇戍多位于边境要塞,无故惊众或扰乱正常守备,易使敌人趁虚而入,城池失守。所以需用重罚杜绝此类罪行。”
顾宁熙安静听着,军中不比朝堂,确实不能以朝中常理论之。凉风习习,陆憬侧眸看向身畔人,月光勾勒出她姣美如玉的面庞。他知晓元乐心心善,很多时候更愿意宽容待下,从轻发落。不过无妨,有些事他可以代为处置。有他护着她,她尽可以从心而行。就像工部、礼部事务她料理得很好,更胜于他。那些她不擅长、不喜欢的,都有他为她挡下。
帐幔归于宁静,陆憬低眸吻了吻怀中熟睡的人。月光如水般流淌间,陆憬忆起父皇曾与他推心置腹的一番谈话。父皇说身处帝位高处不胜寒,幸有膝下诸子为他分忧。无论是一统江山,或是料理内政,骨肉至亲总能令他信赖,不必担忧让外臣夺权。那么,陆憬想,他是否可以去信任元乐?
近来在突厥的暗探频频传回消息,突厥遭受天灾,国中不稳。尤其去年冬日的那一场大雪,冻死牲畜无数。突厥当政的照利可汗不思赈灾,反而加剧对名部落的横征暴敛以弥补不足。上行下效,突厥的大小可汗们如法炮制,以致薛延陀、回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