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1985
政策收紧,大环境变得艰难起来。
罗宝珠已经有过一次经验,当她做足措施准备应对这场困难时,一则意想不到的消息传到她耳中。
竹园宾馆转到了中方股东手里。
这是第一个到深城投资的港商建立的宾馆,当初罗宝珠就是在报纸上看到了竹园宾馆筹建的消息,才会跟着创办南园宾馆。万万没想到,竹园宾馆的投资人会撤资。
看来对深城铺天盖地的负面批评,打击了不少中外投资者的信心。听说东湖宾馆的港城股东,也因为在港城的公司经营不善清盘,不得不转让股份。
罗宝珠叫来李文杰:“你去核实一下这件事,如果属实,我们可以接盘。”作为深城的第一个住宅小区项目,东湖宾馆很有接手的价值。不是万不得已,对方大概也不会这么轻易放弃股份。可见港城那边的大环境也非常糟糕,不少公司眼看着都破了产。李文杰领命出去时,陶敏静正要敲门进来。这个时刻过来,大概是牛仔裤服装店的事情,罗宝珠请她进来,已经做足心理准备。
上次她在纽约街头亲自去观察了几家卖牛仔裤的服装店,她认为国外的一些店铺有些经验很值得借鉴,正要与陶敏静商讨。谁知道陶敏静坐下来,聊的内容并非经营问题。只是好奇:“老板,最近港城那边对深城特区的指责,您看了吗?”“看了。”
这么大的舆论,不可能不知道。
“港城那边为什么要对深城这么指责?”
这个问题倒是问住罗宝珠。
她不是政治家,敏锐度不如卫主任,这里面又恰恰掺杂着极为复杂的因素。引起广泛舆论房《深圳的问题在哪里?》这篇文章,发表在《广角镜》第152期,文章的作者是港城大学亚洲研究中心的一位博士。文章发表之后,港城以及东南亚的《镜报》、《成报》、《信报》、《报》、《华人日报》、美国的《美洲华侨日报》纷纷对经济特区评头论足。《信报》十二评,出现《过去的大寨》、《搞来搞去是假大空》、《深城”人被吓呆》等等一些刺激的标题。
甚至国内最权威的《人民日报》,也有一些文章暗合港城这位博士的观点。一时间,海内外媒体一起对深城进行大围剿。深城成了假、大、空的典型。
罗宝珠不是一个阴谋论家,但中国迈出开放的步子,总归触及国内外一些人的利益,有一些阻力也很正常。
不过这次的声势未免太浩荡了些,比两年前来得更迅猛更劲烈。没有得到回复的陶敏静以为罗宝珠不知道怎么回答,很是识趣地继续补充:“我有点没明白,依着我在深城这一年的感受,几乎能感受到深城各方面都在比以前更好,这怎么就是没有发展呢?”“但这是不同的。"罗宝珠解释。
深城经济特区建立之初,申明过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经济结构以三资企业为主,也就是外资、侨资、港澳资。产品以外销为主。特区经济以发展工业为主、实行工贸结合,并且相应发展旅游、金融、房地产、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现在港城对经济特区的指责,就是在否定深城的目标。文章中得出两点结论。
第一,深城经济特区没有做到所谓的“三个为主”,既资金以外资为主、产业结构以工业为主、产品以出口为主。
这是中央给深城定下的发展目标,很显然,深城没有达标。第二,深城经济特区赚的是内地的钱。
这一点文章中给出了很详细的例子,说是沪城一些人跑到深城买一把折叠伞,最后发现是从沪城出口到港城,最后又转回到深城的。深城的经济依赖贸易,但是在贸易中又主要是对国内其他地方的转口贸易,外引内联的资金之所以投资到深城,主要是因为庞大的贸易以及高利润。深城发展五年的的表面繁荣,也正是因为这一点。文章最后甚至表明,深城的繁荣市场,都是靠内地顾客维持。不得不承认,文章有根有据,直击痛点。
这些问题,深城的确都有。
没法否认。
但是罗宝珠却没那么悲观。
这些也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有些问题自己意识不到,别人指出来,能更好的改正。
“哦。"陶敏静有些恍然大悟,她小心望了罗宝珠一眼,“听说竹园宾馆的港深撤资了,现在似乎挺多港商撤资,老板,你会撤资吗?”对方声音很轻,仿佛只是在谈论一件平常的小事,罗宝珠却愣了一愣。她突然明白了陶敏静来找她的目的。
最近局势比较动荡,不少港商的撤资,大概给了陶敏静不确定感,新开的项目最容易被砍掉,她不安心,所以故意来探探口风。罗宝珠笑着拍了拍她肩膀,“我不会撤资的,你放心心经营服装店,不用考虑这么多。”
得到承诺,陶敏静心里稍稍安心。
她也并非不相信罗宝珠的人品,只是现在的局势太吓人了,听说不少港商因为在港城的业务破产,不得不变卖深城的股份。形势不饶人,哪怕罗老板自己不想,到时候为形势所迫,恐怕也不得不做出砍业务的举动。
她不想还没经营几天,店子就要被迫关门。所以才特意过来探口风。
不过听罗老板的意思,似乎打算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