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1985
此次回港,罗宝珠除了处理手镯之外,还有一件事需要办理。上次那块工业用地改成住宅用地,现在可以开发了。但房地产周期长,回本比较慢,从现在开始搞开发,获得明显的收益怕是要在几年之后。
好在之前收购的一些楼宇,随着港城房地产行业的复苏,能及时产生利润。罗宝珠将港城的地产项目的开发提上日程。港城这边要建住宅,她自然联想到深城那边的项目。从起初的宾馆到现在的工业区,接下来深城也应该要着手开发住宅这一块。与港城不同,深城的地产几乎处于初始阶段,现在入场,比以后能获得更多的价格上与政策上的优惠。
普通住宅已有东湖丽苑项目在先,罗宝珠准备在深城开发别墅豪宅。眼下深城受国际舆论的影响,正处于人心惶惶的阶段,不少港商纷纷撤资,这个时候加大力度投入到地产行业,在政策上或许会得到一些便利。罗宝珠没在港城多做逗留。
她办完事情,马不停蹄赶回深城,打算去南山区那边考察一下。目前只有南山区蛇口那一带靠海的区域适合建别墅群,她得亲自过去一瞧。
没想到刚落地深城,接到温经理一通电话。“项目开始了,怎么不见罗老板来通知?”温行安的声调像往常一样平和,罗宝珠却能敏锐地从中听出一丝低气压。话里似乎不悦。
温行安在为这事与她找茬?
很显然不是。
作为汇丰银行的总经理,温行安每天需要处理的大大小小的事务不知凡几,一个普通项目提上日程而已,哪里需要通知他。若真是这样,他每天也不用做别的工作了,全被项目开始启动的通知填满。温行安介意的不是这一点。
大概…
是她没主动问候?
“抱歉啊温经理,您日理万机,我怕打扰到您,也就没特意通知,您要是介意这一点,以后项目的进展一定按期按时给您做汇报,您看怎样?”对面没了声。
好半天之后,才传来温行安一声哼笑。
“罗小姐是因为怕打扰我吗?那看来我猜错了,还以为是罗小姐太过具有契约精神。”
这话没头没尾,换做旁人可能听不懂。
偏偏罗宝珠心领神会。
契约这两个字指代很明显,她只与老公爵达成过约定。温经理是在揶揄她呢。
罗宝珠笑了笑,“拥有契约精神难道不是好事吗?”“嗯。“温行安给予肯定,随后强调:“希望罗小姐也不要忘了我们之前的契约。”
对面电话挂断。
罗宝珠捏着话筒反思,她什么时候和温经理有过契约?想了半天没想明白,罗宝珠没钻牛角尖,放下话筒,吩咐司机老周送自己去南山区。
从罗湖到南山,有点距离。
全程大概需要半个钟头。
罗宝珠坐在后座,靠在车椅背上小憩。
外面黑沉沉的乌云翻滚涌动,孕育着一场即将来临的暴风雨,一如眼下深城的环境。
车窗外一眼瞟过去,不知有多少家门店关闭。据说不只外商撤资,甚至之前一些内联厂也开始撤资,这简直是雪上加霜。内忧外患之下,萧条之势初步显露出来。
当初开开心心抱着极大的期望建立的公司,大概也没想到会遭遇这一天。每一家关闭的门店背后,是无数人心血的白费。坚持撑一撑,或许能够等到一年多后的柳暗花明,可惜大多数人撑不到那个时候,早已淹没在这场洪流。
时代的洪流不会在意每一个小人物的跌宕,深城这座城市,每天都有无数的人来了又走。
众人眼中的造梦场,在最近的风波中短暂地丧失了一阵光芒。很显然,比起之前街上人来人往的盛况,眼下路边寥寥的行人看上去略显孤寂。
罗宝珠收回视线,按着习惯掏出一张报纸。报纸一处不起眼的角落报道着蛇口工业区一个年轻小伙子卧轨的消息。蛇口四海新村工人住宅区里,8000多名全国各地被招募来的员工聚集于此,最小的16岁,最大的也不过23岁。他们打工的工厂并不相同,却集中住在一起。作为底层打工人,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生活单调无聊,日复一日重复着枯燥无味的生活,前途一片渺茫。
卧轨的小伙子也是其中一员。
小伙子是四川人,千里迢迢来深城一家公司打工,最近局势动荡,不少外商撤资,公司拿不到项目,发不出工资。
没有工资,小伙子的生活陷入贫困,情绪陷入死胡同,一时想不开卧了轨。最后找到的遗书中,留着这样一句话:在这个金钱第一的环境里,无颜在世。
罗宝珠叠起报纸,揉了揉眉心。
她想起舆论闹得最凶时,有人评论深城就是一座金钱至上,人吃人的资本主义人间地狱。
仔细算算,改革开放不过几年的光景,深城拢共发展也没几年,现在就已经是人间地狱,那二十年后呢?四十年后呢?时代红利消散,上升通道关闭,阶层壁垒加厚。那时候的年轻人,比现在更难。
车内一片无声的叹息。
叹息中,车子穿过宽阔的大街,驶入小巷。一晃而过的巷子口,一道熟悉的人影从眼帘飘过。“开慢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