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死撑着面子,不让步)
朱崇等将:朱力强大致是把曾经的武飞和武恒羽搞混了。
当年武飞说话好听,一口一个大哥,每次沟通都把朱大哥情绪价值拉满。在分战利品和论功劳的时候,也都给老哥面子。但武恒羽可不是这样的。
…兵伐…
三日后,朱大力杯盏跌落,武恒羽带着大军直接攻过来了,而在城外,炮声已经传来。
武恒羽六千人的部队连同两万民夫围住代郡,随行的天舟吊装着火炮,对城头进行轰炸。
而随后龙马落在了各个城头上。由于没有预料到会被攻城,朱大力等三个藩镇在奉合明帝的诏,对渤地防范时,都自认为自己是“做做样子”,武恒羽不会动手,结果就是城头并没有做好被攻城的准备。朱力强重新披挂好后,心中已经是“我若是早生听劝,何苦于今日?”但口中却一言不发。在炮火掩护下,三百人登上了城墙后,朱崇带着部队迎上去,结果遇到武恒羽后,被一枪戳死。朱力强在城头上痛哭道:“我儿!”
武恒羽微微一愣,意识到已经把朱大力的子嗣给干了,不过转念一想,是你先叛我的。于是乎不死不休,他冲上去对准了朱力强,朱力强亲卫上前阻挡,但是无果,而朱力强本人要比武恒羽大十五岁,自然是挡不住武恒羽。
在烈火燃烧的城头上,武恒羽踏着风而起,又一枪结果了朱力强。
代郡城于是乎拿下了,只是接下来入城后,武恒羽没有放过朱家人。
武恒羽听从了亲卫的劝诫,秉持着斩草除根的原则,将朱家人全部杀了。一一要不是东市军有完善的奴隶链条体系,武恒羽对于这样他觉得“不能善了”的城市,大致是要更加过激。
街头上敲锣打鼓,被绳子牵着的朱家人,都被领至菜市口。随着竹令甩出,刽子手斩首一个又一个人头武恒羽此举动造成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朱力强只是这几年昏聩,但是他对手底下士卒们还是挺不错的。且朱力强当年和武氏两兄弟还有共同平定渤郡的香火情,而武恒羽如此不留情面,让整个代郡力量们出现了寒蝉效应。
洪锵看着被满门抄斩的朱家,心中不忍:武飞在的话就断然不可能这样,失手打死朱崇这种意外是不可避免。但是再斩朱力强,就不应该了。
武飞若是在场,定会劝诫武恒羽刀下留人,然后战后好好地待这老哥,至少表面上如此。
宣冲会好吃好喝供奉着这个丧子老人,同时让安全局监视。等到把代郡原来围绕朱力强的员工们都挖过来后,再行操作。如果朱力强老实,那就继续养着这个老哥哥,而朱力强想要联系旧部,那就“思子成疾”去了。
而哪怕就是武恒羽收不住刀子,在战场上把朱力强斩了,也不是不可以。大不了武源常不要面皮在城中哭一场,嚎两嗓子“我的老哥哥”,最后挤几滴眼泪,这样也是能争取到代郡大量中立派。毕竟战场上刀剑无眼,朱力强作为一个武将,就应当有学艺不精马革裹尸的觉悟。
武恒羽选择在胜利后对失去反抗力的集团清算。这就是武飞脱手后扶不到的地方了。
…作为灌装执念,都是有柄可以授…
而在另一边吴国这儿,赵诚也进行了进一步的动作,那就是他在夏州修葺了宫殿,把昊王给搬进来了。加九锡都是虚的,把天子迁徙到自己控制范围下才是。
赵诚派遣亲信,带着五百兵马把新君“请”到了夏州。
赵诚将新帝王锁在了大门后,然后安排人送饭,显然这样的行为是不体面。
这也反映了赵诚没有处理“失去能力旧主”的经验。
赵诚现在这些操作,类似于春秋战国的版本。例如齐桓公姜小白,晚年被宠臣和儿子们锁在了深宫中不得发言;亦或是三家分晋时,三家臣最后把晋公封印在小屋子中,最后觉得不保险,也让其英年早逝。旧君主是一个烫手山芋,赵诚干的这种事情,很不体面,非常粗糙。
宣冲点评:这和他的兵法完全不匹配,他(赵诚)这货有那么一种缺乏文化的盲流感觉。
宣冲翻阅历史点评道:正确流程应当是先禅让,然后加封旧君主为“公”后,看一看改朝换代时,还有谁心不服,不朝自己靠拢;确定自己麾下权力体系都对旧君主唾弃交了投名状后,再对旧君主炮制。宣冲现在虽然在南下远征,但是通过飞鹰传讯,北边的情报是每隔三日一次传达。而宣冲本人更是乘坐机甲,每隔十五日返回一次派地。
宣冲也在盯着赵诚的大小动作,现在很显然赵诚已经受够了不断刷新的反对派,开始全面控制自己的君王,走曹操路线了。现在吴君但凡是能够流出去一个衣带诏,都会落在赵诚手里。
宣冲的历史资料这么介绍:自东汉后,唐末五代,国都沦陷,天子出逃后,中央权威都是急转而下,核心就是以天子为轴心的权力体系下,在天子身边的高层人才一旦消失后,是无法填补的。所以天子失臣,就等于失权。唐朝时期的大臣能够保持足够体面。甚至还有魏征这样和君主抬杠的存在,那是因为强如李世民在失去核心班底后,也无法补充。
宋后就是不一样,科举制规范了一个覆盖全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