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再次生事
“好了,起来吧。”
皇帝瞥了眼仍毕恭毕敬跪在地上的涂内官,平静地扔下了一颗惊天雷:“涂卿,你不是杜家出身吗?”
“朕原以为你即使有倾向,也会更倾向于杜家。”闻言,涂内官哪还敢起身,只能是伏身叩首。“臣不敢欺瞒陛下,臣年少时的确受杜家资助,这才得以读书科举。”她的眼里划过一丝恨意:“可若没有杜家,臣的家里也有足够的银钱供臣科考。”
“只是杜家为了在代州的科考中同宋家争上一争,这才利用了州府的帮扶政策,刻意制造出家庭破碎或家境贫寒的学子,而后再资助,以获得她们的投效。“竞有这样的事。"皇帝没想到原本是好意的帮扶政策,反而造成了更多贫苦的学子。
“起来吧,朕没有要治你的罪。"她温声道。“涂卿才学出众,之所以进宫做内官,而不愿在外朝行走,可是因为此事?”涂内官小心地确认了皇帝的态度,这才起了身,但依然垂首:“回陛下,确是如此。”
“凡是被杜家资助的学子,一旦入朝为官,定要同杜家扯上说不清的干系,因为杜家会根据每个人的官职和事务,找到其能使的方便。”“臣不愿为杜家做事,因此在进宫之后,还清了杜家的银钱,也就断绝了书信往来。”
皇帝若有所思:“这倒是个麻烦事了,帮扶政策不同于世家扶持自家人,姓氏不同身份不同,况且这政策本身并未要求学子留下姓名,即便是科考也难以核查身份。”
“涂卿可知道,其她世家可有出现类似情况?”涂内官摇了摇头:“臣不甚了解,甚至受杜家帮扶的学子,也只有极少数为旁人所知。”
她趁机又拿出了一份折子:“陛下,但这份折子便是来自受杜家帮扶的官贝。
皇帝接了过来:“监察御史穆和安?朕记得此人并非出身代州啊。”“陛下容禀,穆和安虽祖籍在关西的庆州,可她从小就随从商的母亲走南闯北,最终来到了代州。”
“当时她家道中落,正逢上帮扶政策的实施,这才有了钱读书。”“涂卿的意思是,这封折子是穆和安在杜家的授意下写的?"皇帝盯着涂内官。
涂内官再次伏身叩首:“陛下,穆和安之所以受杜家的指使,不是因为她罔顾君上,为小恩而负国,而是因为在她入朝为官后,她的母亲很快被接进了府,虽以照料之名,可为要挟之实!”
皇帝有些沉默了。
“这代州可还有王法吗?”
涂内官眼含热泪,已然说不出话来了。
皇帝叹了口气:“起来吧,不要动不动就下跪,至少先看看穆和安在折子里都说了些什么。”
【臣监察御史穆和安谨奏:劾代州别驾何榆罔顾国法,勾结世家擅杀无辜事。】
“勾结世家?"皇帝没想到穆和安会这样说。【臣曾闻贤明的君王治理国家,需要有严明的法纪。然而代州别驾何榆,竞视律令为无物,在公堂之上就公然斩下嫌犯首级。如此荒唐行事,臣不得不冒死以陈!】
【大梁律法明确记载了,若为癫狂者不法,应送至医药坊诊治,而非收监判刑。这是圣人和陛下体恤百姓,而何榆竞公然违抗律法,仅以为民除害为由,便当堂斩杀了于街上杀害了诸多百姓的嫌犯。此举非但蔑视律法,更是违背了陛下仁德的原则!】
【若百官竞相效仿,则律法如何立足,朝廷如何服众!)皇帝:…
“朕如果没有理解错的话,穆卿这似乎是在反讽?"皇帝读得有些疑惑,但竞已经改变了对穆和安的称呼。
涂内官也没想到穆和安在奏折中是这样写的。【再者,何榆查探后发现,该嫌犯为杜家指使。可杜家平日里在代州风评极好,如何会突然致使疯仆制造血案?何榆违反律法杀人,究竞是被杜家诱使,还是这根本就是二者合谋的诡计?】
【臣恐此案绝非表面所见,杜家先造惨案,而后何榆随后声称为民杀人,虽是违背律法,可仍能借百姓之口逼迫朝廷宽宥她。】【臣以为,此案实乃何榆和杜家合谋,想要践踏律法,收买民心!】【何榆蒙受陛下信任,却自甘与有不臣之心的杜家为伍,臣对此深恶痛绝!杜家仗多年来盘踞代州,而代州远离京师之利,有僭越之心久矣。)【今何榆联合杜家,以为民之名违抗律法,操控民变,恐欲效仿前朝藩王收买民心企图自立之祸!陛下若不彻查,恐国将不国矣!】【伏乞陛下,即刻捉拿何榆,并令三司审理其擅杀之罪;同时彻查杜家之谋,以防其另有计划,甚至恐有谋反之心!】【唯愿陛下之圣光使世间一切奸恶之徒无处遁形,臣监察御史穆和安顿首再拜。】
“朕竟然又有些不懂了。"皇帝细细琢磨着穆和安奏折里的话,“涂卿,这前半段像是要为何卿开脱,并影射杜家的意思。”“可这后半段,又说这是何榆和杜家联合制造的案件。”“穆卿到底想表达什么?”
涂内官也仔细又读了几遍,这折子写出来,必然是经过了杜家的查验的,既然如此,如果穆和安当真想传递什么消息,应当也是有隐晦的暗语的。“以防杜家另有计划。“她揣摩着,“陛下,此句意思莫非是指,杜家仍有后手?”
皇帝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