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只剩下两条路了。
第一,投降孙策。
第二,用剩下的最后一张底牌继续扛着,看看有没有人品大爆发的可能,把孙策拖到后方生变,逼得他主动撤军回去。
至于刘基那边……
太史慈仅仅在心里还留下那么一丝丝微不足道的期待。
相对于太史慈十分悲观的情绪,孙策那边则是春风得意,随着后方的稳定,孙策自己包括整个将领集团都认为这场战争的胜利是迟早的事情,太史慈只是在做困兽之斗,很快就会支撑不住。
泾县城等同于一座死城,在这种情况下不可能还有外援,等城内粮食消耗殆尽,或者太史慈本人支撑不住,这一战就等于获胜了。
因此,在某日晚间孙策举办的军中宴会上,虞翻提了一个建议。
“既然太史慈已经是困兽,不如不要与之正面对抗,只是用兵包围,待他粮食耗尽,自然投降,如果继续攻城,兵马损失很大,为必胜之局而损兵折将,不是明智的选择。”
对于虞翻的建议,孙策倒是有所意动,但是军将们并不支持。
围而不攻?
那他们的军功怎么算?
于是众将各抒己见,各自传达对围而不攻的不满,并且严肃抨击虞翻的“短视”。
虞翻当然不愿意,他觉得自己一心为公,为主君考虑,怎么能算是短视呢?
于是就开始驳斥众将的抨击,与他们激情对线,舌绽莲花、口吐芬芳,俨然一副舌战群将的感觉。
看着他们吵作一团,孙策其实有些无奈。
前段时间孙策正式在集团内部推动了授兵制度,即按照功劳高低授予不同数量的领兵额度,属于领兵额度之内的士兵等同于将领自己的私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自行调动,用以维护自己的利益和权势。
这条策略一出,立刻就大大刺激了孙策麾下将领们的战斗意志,并且进而带动了整个集团的战斗意志,使得孙策集团的战斗力陡然上涨,很快便形成了在江东地区摧枯拉朽的趋势。
不过对于孙策自己来说,他也是被逼无奈。
他攻占江东本来是打着袁术的旗帜,现在袁术称帝,他与袁术断绝了关系,本就不正统的名义现在更加不正统,江东各郡的反抗更加激烈。
更要命的是,他没有相对应的地位来提领攻占的土地,没有足够的官职来带领麾下的将士们继续向上,无法给他们名正言顺的加官进爵,不能兑现他们的功劳。
大家跟着你卖命打仗不单单是为了钱粮女人,也是为了功名为了地位,单纯为了钱粮女人,那和土匪有什么不同?
大家也是要进步的啊!
无奈之下,孙策只能与心腹们商讨此事,集思广益,搞出了一个授兵制度来弥补麾下军将,暂时安抚人心、提升凝聚力和战斗力。
事后证明,这个制度是可行的,为了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军将们一扫之前的萎靡不振,立刻变得雄心勃勃起来,孙策自己都感觉到自己的军队变得更加强悍了。
好处都说完了。
那么,代价呢?
代价就是自己作为主君的权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很多方面尤其是军事层面,必须要顾及到手下军将的想法,不能随意阻止他们获得军功,还要主动给他们提供获得军功的渠道。
眼下攻伐太史慈也是一个很大的军功点,如果只是围而不攻,等太史慈自己主动投降,那么大家的功劳就会变小,如果继续干仗,使得太史慈战败被擒或者身死,那功劳显然就更大。
就能获得更多的授兵额度了!
感受着麾下军将们极为炽热的上进之心,孙策虽然也不是很想继续攻城,但也不太好强行压制他们的这股气势,所以想了一个折中的法子。
“都不要再争吵了,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太史慈已经是困兽,继续强行攻打只会让太史慈更加猛烈的反抗,增加不必要的伤亡,所以不能继续加强攻势。”
孙策这么一说,众将立刻感到不满,立刻就要向孙策进言。
孙策适时地举起手,示意他们不要说话。
“但是围而不攻,不给太史慈一些压力,也只能助长他的气焰,且损耗的粮秣也会增加,后方生变的可能性也会增加,此战虽不至于速战速决,却也不能拖延太久。
所以我决定,今后每隔一日就全力猛攻一日,不攻打的那一日就全力劝降,攻打的那一日便全力进攻,以此对太史慈施压,逼迫他早日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