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王冠小说>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76章 圣旨何在?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6章 圣旨何在?(1 / 3)

卯时二刻,雪又无声无息地下了起来,天色依旧晦暗。

徐府书房内只点了一盏孤灯,光线昏黄,勉强照亮徐阶略显疲惫的面容。

他刚下朝归来,褪去官袍,正欲稍事歇息,便闻心腹管家徐寿在门外低声急促禀报:

“老爷,通政使潘大人求见,说有十万火急之事,刻不容缓。”

徐阶眉头闻言微蹙。

潘深此人向来持重,恪守规矩,与他素无私交,此时突然求见,显得颇为反常。

徐阶心中中掠过一丝不祥的预感,立刻道:“快请至内书房。”

片刻后,潘深被引了进来。

他官帽微斜,气息未匀,脸颊被寒风冻得通红,甚至连御寒的大氅都未曾穿上,只着一身绯色官袍,满脸的复杂神色,与平日那个沉稳持重的通政使判若两人。

“元驭,何事如此惊着急?”徐阶并未寒暄,直接起身迎了上去,开门见山。

潘深也不及行礼,疾步上前,他从怀中掏出那份奏疏,双手奉上:

“徐阁老,祸事了!天大的祸事!此乃河南杜延霖送来的密疏,余未敢经手他人,亦未录副,直接送来给您!您……您快请看!”

徐阶心头猛地一沉。他接过奏疏,但并未立刻展阅,而是先对潘深道:“元驭稍安,坐下说话。来人,看茶,要滚热的。给潘银台驱驱寒。”

潘深坐到一旁的官帽椅上,接过仆人递上的热茶,却无心啜饮,只是不住地长吁短叹。

徐阶展开奏章,只一眼,便面色大变。

待读完奏疏,他脸上的惊骇渐渐褪去,转而化为一种深沉的动容。

潘深见状唏嘘道:

“此疏读之,直如李令伯之《陈情表》、韩昌黎之《祭十二郎文》,令人肝肠寸断。”

徐阶眼角微湿,长叹一声:

“昔日杜延霖上《以公天下疏》,翰林院张江陵尝与余言: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读杜沛泽《正本清源以公天下疏》而不唏嘘堕泪者,其人必不贞。今日老夫愿再加一句:读杜华州《自劾疏》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义!”

潘深重重点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一句,就足以流芳千古!”

“元驭………”徐阶再开口时,声音竟带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沙哑,“此疏……此疏内容,除你之外,尚有谁知?”

“绝无二人!”潘深立刻道,“下官一见疏,便知事态惊天,直接携来禀告阁老,未曾经过任何书吏之手,亦未录副存档!”

“好!好!元驭,你做得对!此事虽千钧一发,杜华州的前程皆系于一线,但局势尚有可为,吾等将勉力为之!”

徐阶说着,负手在书房内急速踱了两步。

随后他脚步猛地一顿,目光灼灼地看向潘深:“元驭,此疏暂压于你处,能压多久?”

潘深面露难色:

“通政司每日奏疏流转皆有定例,密疏更需及时入宫……最多……最多半日!午后若再不呈入,恐惹人疑窦,尤其是宫内若问起……事后……”

“半日……足够了!”徐阶断然接过话头,眼中精光闪烁:

“陛下今日刚在朝会上明发旨意,擢升杜延霖为户部右侍郎!必须抢在此疏呈达御前之前,将擢升的圣旨程序走完,造成杜延霖已是户部侍郎的既成事实!”

杜延霖杀了陈据,简直在打皇帝的脸,从徐阶的角度看来,这最轻也得贬官降职。

若是能做实了杜延霖侍郎的身份,贬官的转圜幅度就能更大。更坏一点,若是杜延霖被罢归,日后他起复时的起点也更高。

比如说,杜延霖以四品的身份罢归,起复之后最多就是个三品侍郎。

但若是以侍郎的身份罢归,若干年后起复,是有机会直接做尚书的。

这就是区别,也是徐阶目前唯一能做的了。

徐阶沉吟了一会儿,提笔将杜延霖的《自劾疏》匆匆抄录一份,随即朝门外低喝:“徐寿!”心腹老管家徐寿应声推门而入,垂手听命。

“你立刻持我的名帖,”徐阶压低了声音,将那份抄疏递过去:

“亲自去一趟吏科,寻吏科给事中宋繻,将这封密疏抄本交给他,请他务必设法以最快速度督促完成抄发流程,即刻明发天下!一刻也延误不得!明白吗?”

明代圣旨通常需要经过内阁同意,随后由六科抄录发出,既视为生效。

在这中间,内阁能封还圣旨,六科有权封驳圣旨,所以皇帝的旨意并不能随心所欲。

比如大礼议时,首辅杨廷和就多次封还嘉靖帝尊生父为“皇考”的圣旨。

就算是内阁和皇帝达成一致,圣旨到了六科,六科若认为不妥,照样可以封驳!

而皇帝也可以绕过内阁和六科直接下旨,这被称为中旨。

但中旨并非正式圣旨,官员若觉其不合理,常可拒绝执行,且通常不会因此受罚。

因此,只要那份擢升杜延霖为户部右侍郎的圣旨能送达吏科,并被吏科顺利传抄发出,这圣旨便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