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听来听去,只觉得程普的思维过于冷酷无情了。
而且……
“程公,万一我军守城成功了,刘基退兵了,那又当如何?”
程普摇了摇头。
“难度极大,我不敢做这番设想,但如果真的发生了,罪责也不会在你我身上,我率军守城,坚壁清野实乃无奈之事,定然无罪,你为了协助我而坚壁清野,避退敌军,也是立功之人,也不会有罪。
而且到时候将军高兴了,或许会让你升职也不一定,顾念这些农田有什么用?何县令,你要记住,能守住的地方才需要考虑县民生计,守不住的地方就什么都不要考虑,这个道理,将军必然明白!”
何俊顿时目瞪口呆,哑口无言,好一会儿都说不出话来。
程普看着他哑口无言的模样,心下只是不断叹息。
这只是他要做出这种事情的其中一个原因,并不是全部。
有些话他可以告诉何俊,但是有些话,他只能深藏于心,不能说出来。
这一战,他一开始就没有打算拼尽全力,甚至打算勉强守几日就干脆的撤退,脱离战场。
原因很简单。
在现下整个孙氏政权的军事体系里,存在着一个很矛盾的事实。
将领想要立功,追求上进,因为立功就能获得更多的授兵资格,就能拥有更多的部曲,自身的权势和地位就越发稳固。
但是获得一定的位置和授兵部曲之后,就必须要更加谨慎小心,不能再猛打猛冲肆意妄为了。
因为战胜才有授兵奖励,战败是没有的,授兵损失都不一定给补充。
而打仗不可能总是胜利,一旦打了败仗,折损授兵部曲不说,还要面临无法增加、补充甚至还要降低额度的惩戒。
授兵往往还需要自己训练、自己出一部分钱弥补奉邑提供的军费的不足,属于自己的心血、自己的财产,损失一点点心里都要滴血。
说好听点这会激励大家勇猛作战打胜仗。
说难听点,这不就是一根筋变成两头堵了吗?
想让我率领授兵部曲勇猛作战,却不给我战败调整的余地。
要么胜利获得更多的授兵,要么失败失去一切。
两相权衡之下,很多拥有授兵部曲的将领都会产生微妙的心理变化。
有好对付的敌人、高胜率的战斗,大家都抢着打,一打一个胜利,一打一个大捷,仿佛大家都是韩信再世、白起重生。
而面对那些不好对付的敌人、低胜率的战斗时,大家则畏畏缩缩,退避三舍,谁也不想带头冲锋,平日里的虎将瞬间只会喵喵叫了。
眼下程普面临的就是这个困境。
他之前率军平定三县叛乱,一句话不说,打!
带着两千授兵和三千新兵壮丁一路猛冲猛打,自己人冲在最前面,面对那些乌合之众胜的酣畅淋漓。
可是面对刘基,程普的心思就开始活泛起来了。
刘基之前率军偷袭战胜的事情至今还让程普有些担忧,虽然不是双方正面对决,可一战之下让四名重要将领丧命,程普实在是心有余悸。
更别说之后刘基攻取孙河据守的宛陵县城、杀死了孙河,这差不多能算是正面对决了。
孙河麾下军队也是授兵部曲,颇有战斗力,结果三四天的工夫就被刘基干掉了。
这家伙得多能打?
他现在只带着少量的军队,前面是凶狠的强敌,后面没有可靠的援军,一旦战况不妙,他极有可能全军覆没在这里,搞不好老命都要丢掉。
就算他自己能跑掉,两千授兵部曲又能逃出去多少?
到时候战败了不说,自己花费一定心血和财产培养出来的忠心耿耿的授兵部曲也没了,孙策甚至不一定允许他重新招募训练自己的部曲。
那他可就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直接成为全场最佳小丑。
作为一个不是本地人的将领,资历与授兵部曲是他的两大立身根本,而授兵部曲更加重要,更不能容忍过度折损。
所以这一战,他不打算和刘基硬碰硬。
把那三千不属于他的新兵蛋子拼光、坚守曲阿县城坚守个两三天,也算是对的住孙策给他的待遇。
之后的事情就不是他能管的了。
这个道理,何俊想不通,何俊只是觉得程普太冷静、太冷酷、太不讲武德,全县百姓的性命都不在他的眼中。
但是反过来一想,何俊又觉得程普说的对,说的那些都是实话,也是自己可以拥有的最佳选择。
于是乎,虽然心中存在着对本地县民的怜悯,但是身为外地人的何俊到底还是没有站在曲阿县民这边。
他决定帮助程普执行坚壁清野的命令,重点摧毁城外农田,不给刘基一丝一毫获得本地粮食补充的机会。
很快,大量武装士兵全副武装的开赴城外农田展开破坏行动,对农田里尚未成熟的庄稼大开无双。
而这一行动自然引起了农民们极度的恐慌和不满。
之前官府就已经从他们手里拿走了太多东西,现在又要搞什么坚壁清野,又要掠夺他们仅剩不多的口粮,甚至还要毁掉秋天将要收获的庄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