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计划稳步推进,十二座“基石”要塞如同定海神针,初步稳定了小行星带的防御格局。然而,在昆仑指挥中心的战略推演中,瓦西里耶夫和艾琳娜等人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个潜在的缺陷:固定要塞虽然坚固,但缺乏机动性。一旦敌方采取迂回或集中优势兵力逐个拔除的策略,这些耗费巨资建造的堡垒将陷入被动。
“我们需要能在关键战役中,改变局部力量对比的‘定盘星’,需要能让敌人无法忽视、无法绕过的活动支点。”艾琳娜博士在最高军事联席会议上,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构想,“为什么不让我们的一部分‘长城’,动起来?”
这个构想,最终催生了“长城”计划中最具威慑力的子项——“蚩尤级”移动小行星堡垒计划。其核心思路,并非新建,而是“改造”:筛选特定的小行星,将其内部掏空,安装强大的推进系统、能源核心和重型武器,将其从天然的障碍物,升格为可受控移动、攻防一体的巨型战争堡垒。
“蚩尤级”对“胚体”小行星的要求,比固定要塞更为苛刻。
经过“伏羲”的严苛筛选和探测舰的实地核查,最终,一颗编号为c-17a、直径约三十八公里的型小行星被选定为首个改造目标,代号“胚体-01”。它结构坚固,内部探测显示有一个巨大的、大致呈椭球形的空洞,且金属含量极高。
对c-17a的改造,是一项前所未有的超级工程,其难度远超建造固定要塞。
1 内部掏空与结构重塑: 大型工程舰首先抵达,利用高能激光和等离子切割设备,小心翼翼地扩大并修整内部空洞,形成未来堡垒的核心舱室群。同时,在岩体内钻探出纵横交错的通道,用于铺设能源管线、数据光缆和安装结构支撑框架。阵法师团队紧随其后,在关键承重结构和岩壁上,大规模刻画“固岩阵”、“金刚阵”以及更复杂的“一体同心阵”,将整个小行星的内部结构牢牢绑定,使其在物理和能量层面成为一个坚固的整体。
2 植入“心脏”:引擎与能源。 这是最具挑战性的步骤。在“胚体-01”被仔细计算的质心位置,一个巨大的腔体被开辟出来。这里将安装堡垒的动力核心——不是一艘或几艘大型引擎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由多达十二台“祝融-iii型”大型聚变推进器组成的、呈环形分布的“主推进矩阵”。这些引擎的喷口被巧妙地设计成可以穿透小行星岩层,从多个角度向外喷射,以实现有限的姿态调整和转向能力。
能源方面,除了核心处的巨型聚变反应堆,堡垒内部还广泛布设了“虚空聚灵阵”的增强版,试图从贫瘠的星际空间中压榨出更多能量。更引人注目的是,工程团队尝试将一部分从帝国残骸中逆向出来的、效率更高的“生物-能量转换组织”,与聚变反应堆并联,作为辅助能源和峰值功率输出单元。
3 披挂“坚甲”与“利齿”: 在加固后的天然岩层外,工程机器人开始加挂由“胚体-01”自身矿石熔炼、并掺入星辰砂的新型复合装甲板。这些装甲板并非平滑覆盖,而是呈现出棱角分明的、有利于能量偏转和物理防御的多面体结构,并在关键位置蚀刻了“反侦测”、“能量吸收”等符文。
武器系统更是重中之重:
4 赋予“感官”与“神经”: 遍布堡垒各处的传感器阵列、通讯中继站,与内部由“伏羲”子系统和生物神经网络协处理器构成的“堡垒ai”相连,构成了其感知和决策中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在整个改造过程中,最大的技术难关在于如何让如此庞大、结构复杂的非标准造物,在机动时保持稳定,并协调其内部众多迥异的系统——聚变能、灵能、生物能、机械结构。常规的协调算法和符文链接,在面对这种量级的复杂体时,都显得力不从心。
最终,依旧是那缕源自无名戒指的混沌道韵,起到了关键的“调和”作用。当一丝微不可察的混沌气流被引导,融入“堡垒ai”的核心算法和主要的能量流转节点后,整个“蚩尤级”堡垒仿佛被注入了一丝模糊的“整体性”。不同系统之间的能量冲突和信号延迟显着降低,推进器矩阵的同步性提升,甚至连那门笨重的“刑天”主炮的充能效率,也得到了一丝优化。它让这个钢铁与岩石的巨物,初步具备了作为一个“整体”而非“拼凑物”行动的基础。
历时近两年的艰苦改造,首艘“蚩尤级”移动堡垒终于完工。在正式授予舰名的仪式上,瓦西里耶夫上将看着远程传回的、那艘如同长满尖刺的钢铁山峦般的巨物,沉声宣布:
“根据联盟最高决议,首艘‘蚩尤级’移动堡垒,正式命名为——‘不周山’号!愿它如远古天柱,擎起我文明之天,碾碎一切来犯之敌!”
“不周山”号堡垒的巨型推进矩阵首次全功率点火,低沉的能量轰鸣仿佛让周围的小行星带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