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撞破
烛火拨得更亮些,陪着陆憬阅看奏案,顾宁熙眼前慢慢勾勒出新朝图景。对内要整顿吏治,精简冗官,改行军制;对外要重新划定地方区划,撤并州县,加强朝廷对四方的控制。
此外还要裁撤王爵,太上皇初定天下时,将陆氏子弟无论亲疏大多封为郡王,以天下养之。
如此多的宗室贵胄,爵位势必要削减。
稳定朝堂政局的同时,还要恢复民间生产,教化百姓。事事桩桩,都非一朝一夕之功。
身畔人治军出身,以军队改制入手雷厉风行整顿朝堂,确实是最好的选择。顾宁熙将意见相仿的奏报摆于一处,以免来回找寻。有些内容无关紧要的,她便拟作节略,念给陆憬听。
陆憬一心二用,手中御笔无需停歇。有时他话语只说前半句,顾宁熙便能明白他的意思,二人配合渐渐默契。
浮云蔽月,红烛燃去大半截,不知不觉间今夜的政事处置完毕,比陆憬料想得还要快上小半个时辰。
顾宁熙主动去牵他的手:“回去睡罢。”
她午后睡足了其实不困,只觉得眼前人需要多休息。大晋江山百端待举,离了帝王难以维续。
烛光映照出陆憬蕴笑的眼眸,他颔首应好。月光皎皎,整座京都已沉入宁静中,二人并肩回了寝殿。下过几场雨,天气慢慢转凉。
陆憬将顾宁熙的手拢在掌心:“后日是七夕,我们晚间一同去赏灯?”“好啊。"顾宁熙应他。
这段日子,昭王府的官僚们以韦范为首,青云直上,已经开始接掌三省要务。
不单是原东宫和淮王府的势力,就连太上皇的心腹朝臣都被慢慢清出朝堂核心。
譬如中书令裴大人,这位太上皇最信任的两朝元老,陛下已下旨将他擢升为司空。司空乃一品虚衔,纵是明升暗贬,却也彰显出新帝的孝道。顾宁熙望身侧人,他已全盘掌控朝局,再没有人能撼动他的地位。要不了多久,朝中便会迎来大刀阔斧的革新。举朝上下都要做好准备。
七月初七城中惯例设有灯会,此番官府拨付了银两,提前两日便在街头巷尾预备。
那一晚没有宵禁,花市灯如昼,整座皇城都流动在光影中。虽说先前也赏过不少灯会,但顾宁熙读礼部奏报,今年的灯市会分外盛大璀璨,彰显出王朝新气象,与民同乐。
她心心里怀了几分期待,故而当夜色已深,身后人还意犹未尽时,她恼道:“明日逛不逛灯会了?”
她已是没了奉陪的力气,面颊上的红云未褪。陆憬扣住她的腰身,将她仰面抱回自己怀中,低头吮住了她的唇。身下再度填满,顾宁熙无可奈何,只能由得人摆弄。月光渐淡,后半夜睡去前她想,与其担心陆祈安的身体,倒不如先操心操心自己。
七夕节庆,循例休沐。
晚间才出府赏灯,尽管睡到了午时,但顾宁熙这一日的光景依旧充裕。她在自己的寝殿中打磨木料,此番想试着做出一架高转筒车的模型。原先赠给陆憬的那架筒车已经搬到了御书房中,她之所以选了筒车作为生辰礼,一时瞧他颇感兴趣,二来筒车对农业民生意义非凡。身为人主,不可不晓百姓疾苦。
自从有了筒车,大大便利农田灌溉。一架最寻常的筒车借流水驱动,可实现三至五亩田的灌溉,工部已经在琢磨新法子,想通过多架筒车配合使用,从而达到灌溉几十亩乃至上百亩的范围。
顾宁熙所画的高转筒车已经给李侍郎看过,他们二人商议之中,又改进了不少地方。高转筒车若能成行,提水的高度可比寻常筒车高出两倍不止,不必再受水低而岸高的地形限制。
模型顾宁熙已完工小半,陆憬午后得了闲暇,便饶有兴致地在旁陪她钻研。榫卯的连接件精细,顾宁熙不放心交给他,只让他帮自己挖几个小竹筒。需要动用刻刀的地方她已圈画清楚,出不了什么岔子。眼前的模型还十分粗糙,纹饰更是全无,以使用为主。陆憬刻着竹筒,想起自己的那架筒车,不知得费她多少光景。忙碌到申时中光景,顾宁熙收拾了物件,去里间梳妆更衣。因是逛灯会,她命侍女挽了简单些的发髻。云笺手巧,将寻常的灵蛇髻加以改良,格外的灵动出彩。
顾宁熙择了一身天青色绣芙蓉花的襦裙,这样的颜色在夏日里格外清爽。她簪一对碧玉玲珑长簪,配上几朵青玉嵌明珠的珠花。裙摆轻曳,她推开房门,端的是清丽脱俗,淡妆浓抹总相宜。有如天边皓月一般,叫人挪不开目光。
陆憬亦换了竹青色的锦袍,等候她多时。
晚膳是不必在府中用的,届时到了灯会上,可以任意寻些喜欢的吃食。马车迎着落日余晖出了府门,停得离主街稍远。此间僻静,无需担心回程不便。
顾宁熙第一次戴上了帷帽,正好遮一遮自己的容颜,以免在灯会上遇见什么同僚。
陆憬执了人的手,二人一同向花灯最繁盛的朱雀街行去。帷幔随风轻动,稍微有些影响顾宁熙视物,她更多是不习惯。这世间对女子的束缚林林总总,有些全无道理。
街上行人愈来愈多,陆憬将顾宁熙的手牵得更紧些。二人熟悉地在人潮中穿梭,同样的璀璨华灯,同样的喧嚣热闹,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