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破敌(1 / 2)

第113章破敌

旌旗蔽日,鼓角齐鸣。

浩大的出征仪式中,八万主力大军正式向北开拔。文武百官肃衣观礼,城楼之上,顾宁熙遥望军队渐行渐远。她身后重臣无不恭谨肃穆,此乃关乎大晋与突厥国运的一场决战,就此拉开序幕。

八月中旬,中路大军全数抵达朔方,先锋部队百余人已分头往突厥王廷定襄城打探军情。

朔方城主府中,陆憬面南而立,以谢谦为首的诸将悉听陛下帅令。他们皆曾跟随陛下南征北战,立下军功无数。倾中原之力,此一战誓要踏平突厥,振中华之浩气,扬九州之国威。沙盘中央,自从夺回朔方城,大晋防线再往北进三百里。陆憬视线上移,至于定襄。

天观四年,为避薛延陀和回纥的叛乱,照利可汗将牙帐南下迁往定襄,更是为防备晋军,伺机夺回朔方。

谢谦轻笑,突厥可汗亲自镇守国门,省却他们不少烦扰。想当年汉朝皇帝北击匈奴,将领们往往要穿越茫茫千里大漠,寻找匈奴主力与之决战。其中不乏有迷路者,留下壮志难封的千古遗憾。

如今照利就在定襄,无需他们另行追击索敌。陆憬将军旗插入定襄,这一役依旧是要速战速决。秋风吹动猎猎军旗,迎上陛下的目光,谢谦心领神会。是夜,城主府密室中灯火通明。

陆憬与谢谦立于最新的舆图前,从朔方奔袭至漠北,十日足矣。而他这两年安插在照利身边的人,也是时候可以用一用了。定襄以北,有数个要塞。

陆憬圈出三处,其中大青山为沟通阴山南北的必经之路。自阴山以北便是数千里的大漠,没有水草,无法放牧。突厥长期占据阴山,以此为要道频频南下,劫掠中原百姓。而若中原王朝夺回阴山,便能很好地防备突厥。谢谦估算了行军日程:“甄源兄应当来得及吧?”回答他的是连夜送往定方道的一封帝王密令。烛光照亮了半幅舆图,既已有了决断,何需再犹疑。天将破晓,朔方城中重整兵防。五日内选出三千精锐骑兵,皆为晋军中佼佼者。

战马膘肥体壮,骑兵们轻装简从,只携带必备的武器和干粮,意气昂扬。陆憬跨上战马,谢谦紧随其后。君臣二人相视,执缰绳回望身后的蓄势待发的大晋儿郎们。

嘹亮的出征号角响彻九霄,铁甲寒光照亮旷野。“出发!”

“杀,杀,杀!不破突厥,誓不还朝!”

陆憬一骑当先,三千铁骑如履平地,声震四野,似要踏破秋日的辽阔。朔风南渡,当第一封捷报千里传回皇城,恰是夜半丑时。坤宁殿内顾宁熙披衣起身,季秋的夜里已很有几分凉意,风卷着落叶在殿门外打着旋。

这样的时节,朔方以北只会更冷。

正殿中亮起的灯火也惊醒了浅眠的顾宁婉,自陛下与砚铭出征后,她便应熙儿所请搬入了坤宁殿中,助她处置一些事务。若有什么消息,彼此互通也方便止匕

顾宁婉换了衣裳,赶到正殿中时,恰见熙儿一掌拍在桌案上,案上的缠枝听雪玉净瓶纹丝未动,旁边是最新传回的军报。她眉心一跳,快步上前:“出什么事了?”“前线胜了。"怕阿姊担忧,顾宁熙赶忙提了结果,示意她自行阅看军报。顾宁婉接过,虽是捷报,但短短几行字看得人大气都不敢出。八月底,陛下与武安侯亲率三千铁骑,从马邑出发,驰击千余里秘密穿过阴山,直扑定襄。

秋季正是突厥迁徙牲畜“贴秋膘"时,又要准备御寒之物以过冬,放松了对外的警惕。

晋军如神兵天降般出现在定襄城外,照利可汗误以为大晋倾全国之力来攻,否则皇帝不敢如此孤军深入。他惊慌失措,不敢应战。陛下亲率晋军一面猛攻,一面动用了埋伏在定襄城中的暗桩。他们行离间计,成功说服了照利可汗的心腹康苏密叛逃。顾宁熙对阿姊解释一句:“康姓,是粟特人。”照利重用胡人,疏远突厥本部。胡人性情反复,怎可能愿与突厥共存亡。康苏特还劝降了不少为照利效命的胡人与中原人,再加上晋军接连不断的攻势,定襄城中突厥军心动摇。

陆憬未给照利可汗喘息之机,连续追击,照利被迫放弃定襄,率余部撤向漠北。

一国之君深入敌境,连旁观的顾宁婉都读得胆战心惊,更不必提彼时朔方城下的凶险。

顾宁熙余怒未消,声声质问:“阿姊,我短缺他的粮饷了吗?我催他回京了吗?怎么永远都是如此冒险的打法?!”从前他追击周通是如此,打薛举更是如此。好不容易对阵王行满时稳扎稳打,逐步蚕食洛阳周边势力,又碰上赵建安横插一脚,他点起三千五百铁骑就赴汜水关迎敌。

顾宁熙算是知晓玄甲军三人中,陆祈安为何总爱与武安侯谢谦搭在一处。如今对突厥的形势,秦钰在东,逐步接掌何利可汗余部,扫清不愿投降大晋的突厥部落;甄源则在西策应,打击突厥游兵。他们二人是稳步推进的性子,而陆祈安与谢怀澄领中路军主力,什么事干不出来?!

“好在有惊无险,陛下身在战场,总归…总归有自己的考量。“顾宁婉温言劝抚着妹妹,很能理解她的心情。

顾宁熙知道自己的短处,她主政后方,所以从未插手对突厥的用兵。她也知道陆祈安想尽快结束战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