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破劫(1 / 3)

第114章破劫

大晋北伐,照利可汗兵势衰颓,暂避铁山。同年秋,率先向大晋表明归附意愿的何利可汗亲自率部南下,将入长安朝见。

秦钰领东路大军,已大致扫清何利领地反叛部众。如何安置何利可汗与他身后的十二万突厥子民,成为大晋朝堂当务之急。早在科举取士之时,顾宁熙便将对突厥的安边部署纳入策问中,朝中文武官员亦时有谏言。何利可汗来降,顾宁熙再度下诏,命群臣各抒己见。奏疏如雪花般飞入御书房,是否要将突厥百姓汉化,是否要将突厥部落分治,是否要将突厥子民内迁,每一项都各生派别,争论不休。含元殿上,今日的朝会已至午时,仍无停歇之意。顾宁熙早已吩咐孙敬传话膳房,群臣蒙皇后娘娘恩典,宫中赐膳。每人得炙肉一碟,羊汤一碗,蒸饼、胡饼与糕饵各一。未时一刻朝会继续,顾宁熙重新端坐于玉帘后,丝毫不见倦容。用过午膳,群臣奏禀更显气力,争辩时声若洪钟。中书令柳晟持笏上前,以他为首,官员们主张瓦解突厥部落,强制内迁。“皇后娘娘,突厥豺狼心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昔年西晋容胡,终致五胡乱华,此殷鉴不远。今突厥十余万降众,若我朝仍令其聚族而居,保其部落,一旦边风有警,必反噬为祸。臣以为,当尽迁其众于中原腹地,散其部落,毁其帐幕,使突厥人弃游牧而就农耕,与汉民杂处。再教以《诗》《书》,变其性,数代之后,方可消其戾气。”

侍中韦范当庭反对:“皇后娘娘,王者无外,以德怀远。突厥虽为异族,然今既归降,当示以宽容。若强迁其众,迫其改俗,恐寒四夷之心,谓我大晋沙泱大国无容人之量。臣以为,可将其部众安置于漠南,设都督府以统之,仍以其酋领为长官,使游牧如故。再迁突厥贵胄入长安,授以官职,一则示恩宠,二则备监察。如此,既全其性,又为我藩篱,北御薛延陀,西镇西域,岂非两全?”还有官员推崇折中之法,将突厥降众安置于朔方塞下,界乎汉地与漠北之间。从而令突厥居边守塞,为大晋屏障,既不内迁扰中原,亦不远徙失控制。几方唇枪舌剑,各执一词,更有当堂改换阵营者。“皇后娘娘,突厥与我朝兵戈相见数十载,中原百姓之家,多有父兄死于锋镝、庐舍毁于兵火者,此仇不共戴天。突厥部众亦然。若强令突厥子弟迁入中原腹地,使两族错杂而居,则昔日仇怨如埋薪火,或因田土之争、或因习俗之异,一旦旧恨复燃,轻则邻里相斗、村落相攻,重则聚众起事、扰动州郡。彼时百姓不安,地方动荡,虽欲弹压,亦恐星火燎原,难以收拾。”“漠北之地苦寒,突厥部众迁徙不定,常因饥寒为乱。迁突厥于内地,授以田宅,教以耕织,使其转游牧为定居,变劫掠为耕田纳税。如此,既解突厥冻馁之苦,亦增我朝民户,国库有增,民生有托,有何不可?”“皇后娘娘,臣窃以为,抚绥之道不在强迁,而在安其故地、定其疆界,以恩信羁縻,以兵戈威慑,使两族相安于南北,方为长久之计。”月色清寒,御书房内顾宁熙从案牍中抬首,揉了揉眉心。白日的朝会黄昏时方散去,眼下她将将处置完政务。“皇后娘娘,小公主没等到您回去,还闹着不肯睡。”眼下已近戌时,读了数十封奏案后的顾宁熙再看那“突厥"二字,险些认不出来。

她吩咐侍女收拾了书案,吟竹为皇后娘娘系了斗篷。“娘娘,可要让膳房备些宵夜?"<1

顾宁熙应好,先往玉芙宫的方向去。

顾宁婉已在殿中,有姨母陪着,小公主也很是乖巧。哄睡了瑜儿,姐妹二人同回殿用膳。

顾宁婉尚是七品官职,还没有资格参与朝会,但今日朝堂上的论辩她听闻了不少。

“你如何看?“她问向妹妹。

各方都有一定道理,安边之法也非一蹴而就,还须得逐步改进。顾宁熙已有大致论断:“分而治之,怀柔为先。突厥雄踞漠北多时,倘若将突厥子民如数内迁,则漠北大权旁落。薛延陀、回纥没了突厥压制,早晚有一日会取而代之,成为大晋新的心腹大患。既然如此,不如仍以突厥牵制漠北诸部。”

她更赞许韦范的见地。不过兹事体大,对突厥的安顿只能先一步一步推进,不要妄图一劳永逸。

至于战场,顾宁熙道:“我收到最新的军报,照利可汗已遣使求和,有心归降大晋。齐国公东线的战事也一切顺利。”她望向天边一轮明月,传回京都的消息惯来要迟滞几日。眼下军营中,她不知陆祈安作何打算。

天气一日冷过一日,塞外飘起漫天雪花。

一万精兵携带二十日的口粮,由帝王亲自率领,昼伏夜行,挥师向突厥铁山大营。

风雪未歇,拂晓时分浓雾四合,遮蔽天地,咫尺难见。此地离铁山已不足三十里,谢谦请命为先锋,领三百精骑直扑照利牙帐。马蹄裹上毡片,加以草料,用以降噪、防滑。而此时此刻,铁山军营中,照利可汗酣睡正浓。自从大晋皇帝接受了他的投降,并派魏言、沈阶二位汉臣出使铁山镇慰安抚,商榷献降事宜后,他便暂且得了一线安宁。他自然不是真心归降,不过是缓兵之计。等到他重回漠北,来年草青马肥,他即刻便能东山再起。

他所料未错,果然大晋昭王会成为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